《蘧庐画谈》传真谛

《蘧庐画谈》传真谛

□方 博

《蘧庐画谈》于1931年连载于《广智星期报》,并在同年出版单行本。感谢曲振明先生将其珍藏的此书原本借笔者阅览,得以逐字逐句品读书中要义。

《蘧庐画谈》单行本采用仿宋字体,每页15列,页外侧边栏刻有“蘧庐画谈”书名、页码及“天津城西画会印”字样。全书分为:引子、上卷、下卷三部分。引子介绍写作初衷。上卷阐释作画法则。下卷详述各花木绘制技巧。

引子并不长。陆文郁在开篇就提出了在他看来古代画学存在的问题:“画学一门,虽是一种很高尚的艺术,亦当由浅入深。若仅崇尚高谈阔论,实无补于实际。”紧接着,他介绍了自己在教授绘画中的做法与困惑:“近来郁家居作画,来从学的甚多。专用口授,日久易忘。欲寻古人善本,类多高阔深远,能作文章读,于画理悟其大概则可,欲从而实用,多半无法捉摸。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他以邹一桂《小山画谱》为基础,结合自身体悟,编撰此书,让学生能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法,这便是此书的初衷。“所以大胆述说三言两语,既无统系,又不完全。不过稍强于仅用口授,不避琐碎,务求真实。总期手此一编。便能逐条去实作”。由此,可将《蘧庐画谈》视为陆公为城西画会学员量身订做的讲义。

上卷分为:谢赫六法、用笔四名、旧画四类、新十二类、小山八法、小山四知、治色、用纸、用绢。从实操的角度入手,将画史画论进行剖析,为学生找到学画的门径。

以谢赫六法为例,陆文郁认为:“今破其旧惯(南朝谢赫六法),按入手的程序写出是:传移模写、应物象形、随类赋彩、经营位置、骨法用笔、气韵生动。”他这一做法,颠倒了沿袭上千年的六法排序,为的是让初学者便于掌握,从而循序渐进。

另外,又在花卉“旧画四类”的基础上,细分为“新十二类”,包括:工笔勾勒着色法、工笔没骨法、半工半写法、写意勾勒着色法、写意没骨法、墨画、白描法、混合写意法、大写意、画金、粉画、指画。可谓在传统画论基础上的新探索。

纵观上卷,核心是邹一桂在《小山画谱》中提出的八法(章法、笔法、墨法、设色法、点染法、烘晕法、树石法、苔衬法)与四知(知天、知地、知人、知物)。由此可见,陆文郁是在遵循着传统工笔花卉画法的理论。

《蘧庐画谈》下卷名为“花木浅说”,言“花木形态,千差万别,今就绘画上旧有的各种,再加上新花若干,按植物学分类的办法”,将各种花木分为45科,描述各自绘画技法。

在下卷末尾,附:画格五要、临窗十要、六宜、十二忌。其中画格五要:一要读书,二要读画,三要览物,四要作字,五要达理。不难看出,陆公不单单是在教授画技,更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意识,使其不仅掌握作画技巧,更要端正品格、开阔眼界、博闻强记、提升修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